
新湖南客戶端4月22日訊(通訊員 秦浩 陳學華)東安縣鹿馬橋鎮黎山居委會黨支部書記、主任劉建輝,利用村里的荒山、旱地資源,因地制宜發展穇子特色種植產業,促進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。
眼下正是穇子種植的好時節,劉建輝組織村民在田間地頭清理雜草、翻耕土地,將荒山、旱地進行土地平整、土壤改良。趁著連日的晴好天氣,這里將種上高抗旱糧食作物——穇子。
劉建輝表示,我們在本鎮多個村流轉土地近700多畝,因地制宜發展旱糧作物。
穇子素有“禾中人參”、“五谷之神”的美譽,是我國種植歷史悠久的傳統糧食作物,這種農作物適應能力強,具有耐旱、耐貧瘠、耐鹽堿地等特性。穇子營養價值極高,含有豐富植物蛋白、脂肪、氨基酸、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。既可作糧食,也可釀酒,熬制麥芽糖和糖漿,還是一味很好的中藥。按市場價收購,每畝穇子平均收益可達3000—4000元。劉建輝瞄準市場需求,采取“黨建+公司+基地+農戶”模式,因地制宜發展穇子特色種植產業。
“我們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是穇子,穇子具有很強抗旱性,有很好的食療保健功能,每畝經濟效益高。”劉建輝說道。
領著做事的報酬,鹿馬橋鎮黃里坪村蔣海勇喜笑顏開:“我們在這里做事,每天有兩百塊錢一天哩!今天我們進行了翻耕、播種作業。下一步,我們還將進行拔草、施肥、排水溝等田間管理。
在后續的三個月時間里,種植穇子需要除草、翻耕、播種、施肥、田間管理等環節。劉建輝吸納農村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增收,實現掙錢、顧家兩不誤。
目前,劉建輝計劃穇子種植成功后,在省作物研究所技術支持下,建造穇子加工廠,開發一系列穇子產品,并打造屬于本村自己的穇子品牌,為農民拓寬增收渠道,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,助力鄉村振興。
責編:田文
來源:東安縣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